近日,道县横岭瑶族乡浪石村一幅长120米、高5.5米的巨幅墙绘完成。这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居与艺术设计学院“瑶林同行,青春助岭”乡村振兴实践团师生为浪石村易地搬迁安置点绘制的“奋斗史诗”,更是295名搬迁户“看得见的乡愁”。
(长120米、高5.5米的墙绘全景)
浪石村安置点作为道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3900余万元,承载着全乡8个行政村75户贫困群众的安居梦。因两期工程形成的5米高差挡土墙,曾是堆放着各种杂物的环境“瑕疵”,却被团队巧妙转化为650平方米的“天然艺术画布”。
为精准呈现瑶族文脉,指导老师王荣带领学生深入瑶寨采风,系统梳理民族符号,全面了解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的历程。最终以“横跨高山·越岭飞翔”为纲,将千年奋斗史凝为四幕画卷:
(易地搬迁点的孩子们共同拿起了画笔绘制自己的家园)
长达六日的创作是一场与天气的较量,11人的团队面临着暴雨毁稿、高温暴晒、人手紧缺等挑战。白天协调物资搭雨棚,深夜挑灯修改画稿;实践团无畏困难用青春笔触勾勒瑶乡根脉的精神带动了村民自发加入——何大姐端来解暑凉茶,瑶族孩子和青年共同拿起了画笔绘制自己的家园。从"穷山窝"到“聚宝盆”,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这面会说话的文化墙,正见证着瑶族同胞在党和政府关怀下,用双手绘就幸福生活的奋斗轨迹。
(实践团挑灯改画稿)
此次实践团项目形成了 “艺术创作-文化传播-教育帮扶”的闭环,从“美化”到“铸魂”,实践活动价值远超视觉美化,实现了艺术赋能振兴的多元价值。墙绘作品将成为文旅新地标,吸引游客们打卡,带动农家乐客流;团队整理的瑶族纹样图鉴将作为文化火种存续为乡村建设和文创开发等提供参考;“白墙变‘聚宝盆’”“民族文化是振兴发展的宝贵资源”成为群众共识。横岭瑶族乡党委书记蒋忠良感慨:“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这些彩绘让年轻人记住来路,更让外界看见瑶乡魅力。”
(学校领导慰问实践团合影)
三下乡墙绘实践背后,是高校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浪石村的巨幅瑶史诗证明: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需“铸魂”。当城市青年与瑶乡村民共执画笔,那条从泥径延伸向康庄大道的彩绘主线,正是乡土滋养青春、智慧反哺乡村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