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张坊镇造纸非遗工坊体验抄纸技艺。黎嘉歆 供图
追根朔源,解码千年纸韵匠心
浏阳古法竹纸制作技艺可追溯至宋元以前,清朝乾隆年间因其质地精良成为“贡纸”,如今它仍是地方文化的闪亮名片。在机器造纸占据市场份额90%以上的当下,张坊镇对古法造纸的坚守更显珍贵。传承人黄永根师傅介绍,手工造纸从笋竹砍伐到成品需经120余道工序,其中核心工序就有30余道,每一步都是对传统的敬畏。
实践团不仅专注浏阳手工竹纸,还对小河木活字印刷术、湖南纸影戏等非遗项目开展交叉调研。通过实地体验、传承人访谈及市场调查,发现这些技艺在文创领域的市场认知度虽不足30%,但年轻群体对传统技艺体验类产品的接受度超过60%,这为后续创新转化非遗技艺提供了方向。
师承匠心,体悟古法造纸真谛
实践核心环节是跟随黄永根师傅学习古法造纸。在他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化身“造纸学徒”,其中“荡料入帘”最具挑战——需手持竹帘在纸浆池中精准控制角度与力道,才能制成厚薄匀称的湿纸。“力道轻了不成型,重了则厚薄不均。造纸如做人,讲究恰到好处与日复一日的坚守。”黄永根的心得让实践团深受触动。
图为黄永根师傅向实践团展示造纸工艺。冯金鑫 供图
实践团成员吴同学在反复练习后感叹道:“每一张手工纸背后,都是无数次重复中淬炼出的‘肌肉记忆’与热爱。”从处理竹料到焙干纸张,实践团成员们在汗水与纸浆的交织中,深化了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
智创未来,设计赋能非遗新生
掌握核心技艺后,实践团走访张坊镇40余户农户、5家造纸工坊,发挥艺术设计优势,围绕“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提出产品形态与功能再造、非遗跨界融合等创新方案,对现有的竹纸陈设产品和纸浆研学产品进行更新设计与改良;以手工竹纸与木活字印刷、纸影戏联动结合,计划开发“一纸一印一影”文化体验课程及文创礼盒。实践团通过探索据测算,此类项目的实际落地预计在文旅纪念品市场的潜在订单转化率可达40%,可带动当地农户人均月增收800元以上。

图为实践团与张坊镇非遗就业工坊就当地手工竹纸设计产品展开讨论。冯金鑫 供图
“黄师傅守护的是千年文脉的根,我们探索的是让老树发新枝的路。”实践团指导教师张老师表示,高校智力资源下沉乡村,就是要用设计激活传统工艺,促进就业增收,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
青春答卷,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中南林家居与艺术设计学院社会实践团以纸为媒,既领悟了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又以专业力量为非遗注入青春动能。他们的探索,成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缩影,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中的使命担当。当青春智慧邂逅千年匠心,非遗传承的火炬必将更加兴旺,乡村文化振兴的画卷必将更加绚丽。(通讯员: 张曦文 黎嘉歆 冯金鑫)